阳谷沪农商村镇银行

首页> 关于我们

区县动态

阳谷县的历史沿革简要介绍

发布时间:2013-04-18来源:摘自:阳谷新闻网浏览字体:[      ]

阳谷建县1300多年,辖境时有变化。隋唐时期,县治在今阳谷城东15公里处,其辖境约为今阳谷县中部及东南部。906年(唐昭宗天佑三年),以武水、武阳、莘县之水(指黄河,当时流经今阳谷县西及西北部)外地人郓州,县之西及西北界始略同于今。

宋朝初年,卢县(县治在今铜城西)为河水冲废,其属地在碚并入阳谷。元开会通河,为便于河道管理,将原属东阿的阿城。张秋一带大部划入阳谷,县之东界始略同于今。

1370年(明洪武三年),撤销寿张县,其属地分别划归宿城、阳谷。1380年(明洪武十三年),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(今寿张镇),原属寿张的村镇全部回属。明朝中期,县境南北长90里,东西宽75里,县城东至张秋镇交东阿县界40里,西至石大店交朝城县界30里,南至竹口镇交寿张县界30里,北至双庙村交聊城县界60里;东南至宁家庄接寿张县界15里,东北至七级镇关桥口村接聊城县界70里,西南至郎家集接范县界30里,西北至玉皇庙接莘县界20里。

清时初年,将明代诸王之封地分别划入临近各州县,东南起张秋镇以西经十五里元、卢庄、张富安(今属河南省台前县)至黄河南徐楼(今属梁山县),西南起高庙王经丁庄至黄河南岸之蒿庄、李村(今属郓城县)一带村庄划归阳谷县管辖。

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,县境基本无大的变化。1941年6月,建张秋县,以今阳谷东南部张秋、十五里元一带属之。1947年7月,张秋县建制撤销,张秋、十五里元一带村镇划归寿张县。同年九月,同时设置聊阳、徐翼、南峰等县。今阳谷县东及东北部阿城、安乐镇、范海、七级一带划归徐翼县,北及西北部石佛,定水镇、郭店屯及聊城市杨集、四甲李一带村庄划归聊阳县,西南部金斗营李台一带村庄划归南峰县,南部张秋,十五里元、寿张镇一带村镇仍属寿张县。1949年9月,徐翼、聊阳两县同时撤销,原属阳谷的村镇全部回属。同年11月,又将阳谷县北部朱老庄、四甲李、杨集等30余村划归聊城。

1956年3月,原属阳谷的南部83村(即今四棚乡、高庙乡南部、寿张镇北部村庄)及原属观朝县(1953年由原观城、朝城两县合并成立)的李台、金斗营一带划入寿张县。

1958年12月15日,阳谷县建制撤销,所属村镇全部并入寿张县。1961年7月1日,恢复阳谷县建制,其辖境与撤县前同。

1964年11月,原寿张县建制撤销,其金堤以北村镇(含跨金堤两侧的子路堤、斗虎店、关门口、南台、刘海等13村)全部划归阳谷,阳谷辖境始同于今。

公元596年(随文帝开皇十六年),设置阳谷县,隶属于济北郡。唐初改属河南道济州。公元754年(唐天宝十三年),济州城为河水冲废,阳谷改属河南道郓州。五代时仍属郓州。宋属京东西路东平府。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。元属山东东平路。明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。清初改属山东省兖州府。1730年(清雍正八年)改属东平直隶州。1735年(清雍正十三年)仍属兖州府。1913年废府设道,属山东省东临道。1928废道级建制,县直属于山东省。1936年,又于省下设区,阳谷属山东省第六区。1939年9月,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由鲁西行政委员会领导。1940年,改属鲁西行署第四专署。1941年7月,鲁西行署并入冀鲁豫行署,属冀鲁豫行署四专署。同年8月,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重新调整区划,改属第十九专署。1942年12月,改属一专署。1947年9月,改属九专署。1949年9月,改署平原省聊城专署。1952年12月,平原省撤销,改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至今。

阳谷县位于东经115°39‘~116°06‘,北纬35°55’~36°19‘之间。地处鲁西平原,黄河之北,山东省聊城地区南端。北接聊城市,西邻莘县,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,东邻东阿县。县境西起西湖乡西界之金钱线河,东止于阿城东境之黄河,东西长39.8公里;北起郭店屯乡北界之徒骇河,南至寿张镇南境之金堤外,南北宽32公里,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。

阳谷是黄河下游开化较早的地域之一,早在六七千年前,境风即有氏族部落聚居。春秋战国时为齐地。秦属东郡。汉置东阿县(城址在今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)。公元596年(隋文帝开皇十六年)析东阿设置阳谷县,“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”(见《元和郡县图志卷十》阳谷亭即古阳谷亭,春秋时属齐国,故址在今平阴县南端,因在谷山(汉代称谷城山,今称黄山,在今平阴县东阿镇北)之阳而得名。汉属谷城且以,北齐时随谷城县并入东阿,隋于东阿西部析置新县,取此为名,沿称至今。

关于我们|人才招聘|网站声明|友情链接|网站地图

2012 阳谷沪农商村镇银行 版权所有. 保留所有权利
沪ICP备06030408号-2 服务热线: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

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